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医院动态 - 新闻中心


OAK NEWS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我院医护人员支援“7.5杭州公交起火案”伤员救治记录点滴

    

    前记:7月5日,杭城大地上一股浓烈的焦味烧着全国人民的心。无情的灾难发生后,我院先后派出孟朝晖、张水良、刘文阳、王慧琴、郑素红等五名专业素质过硬、团队协作能力强的医护人员迅速赶往浙医二院参与伤者的紧急救治工作。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陌生的同事、还有病情危重复杂的烧伤患者,这些对他们都是严峻的考验。但是作为绍兴地区唯一的一支增援队伍,我们的医护人员沉着冷静,马上融入,迅速投入病人的医护工作中。在默默耕耘中诠释了“厚德求精 福康泽民”的二院精神,在日夜守护彰显人间大爱。以下是医护人员在医疗救护过程中的点滴记录:

 

孟朝晖:

在灾难面前  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作为第一批援助人员,我们是7月6日一早赶到浙医二院的到达烧伤科时省厅、医院的领导正在紧张的布置工作。尽管从事烧伤工作很多年了,但眼前一下子这么多、这么重的烧伤病人还是使我震撼。没有过多的寒暄,烧伤科的主任就下了任务,从他那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沙哑的嗓音中就体会到了这次任务的不轻松。我们只能用最少的时间来适应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工作是辛苦的,已经没有了上班、下班的概念,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成了常态。工作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珍贵,又是如此的脆弱,一个个健康的人,刹那间被无情的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在医生眼中,他们是许多者的其中之一,但对患者本人来说自己是唯一的,所以在他们面前,我们试图贡献所有的力量,以救治他们。他们中的许多人面部、双手都是深度烧伤,所以在工作中我们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细节,尽可能的减少后遗症,提高他们日后的生活质量。

    病人需要我们医生,但我们医生更需要病人的理解、支持。张老师,一位中国计量学院的老师,在访友回家的途中经历了这场劫难,他有一位在国外工作的值得骄傲的女儿,他知性、勇敢,目光中透着坚毅。背部烧伤需要用翻身床治疗,俯卧体位对他这样体重较大的人来说绝对不轻松,但他总是坚持到最后一刻。每次换药都拒绝镇痛,问他疼吗,他点头,问他为什么不喊,他摇头,我猜想他认为如果喊疼会影响医生的操作,所以他忍。为了以后双手功能的恢复,我们鼓励他适度早期锻炼,他每次活动到双手都出血了还在坚持。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无声的支持着我们的工作。在回绍兴的那天早上,我去向他话别,和他那紧握的手中我感觉到了一份力量、一份信任、一份感激,此时的医者还需要什么呢?

    虽然支援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我不会忘记这些虽遭遇不幸却怀着信念坚强地与疾病抗争的患者,以及为此次事件废寝忘食、顾不上家人的医务人员和后勤人员。我在这里也在默默的祈祷所有遭遇不幸的人们早日康复!在这样的灾难面前,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王慧琴:

今天她能说话了

 

    7月21日,今天距离杭州公交纵火事故已经15天了,15天前来自省内各大医院的一批同事,怀揣共同的目标来到浙医二院,就是利用我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救治生命。

    初次面对如此多的气管切开大面积烧伤患者、面对如此高的媒体关注率,我震撼了,同时深知自己身上肩负太多的期望与责任,这是健康之所系、生命之所托啊!每天14小时高强度的工作量,剩下的只有疲惫不堪。但只要一上班,工作就紧张而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补液、抗感染、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

    今天,对于301床小钱(化名)来讲是个欣喜的日子,因为她能说话了,我能听到她的声音了,与病魔的斗争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她是理性勇敢的北方女人,在这次杭州公交事故中,她全身火焰烧伤25%伴吸入性损伤。受伤当天因气道烧伤气管切开了,从那一刻起,她就无法说话了,我们利用需要层次理论去揣测她的需要,她的唇语、表情,都是我们的揣测依据。今天她拔管了,很开兴,拔管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谢谢你们,辛苦了!”,每个字都是哽咽着出来的,几乎费劲了全身力气。声音中寄托了感激、信任、期望、托付。我们日夜守候的劳累她们也看在眼里,我们在帮助他们,他们也心疼我们。难怪每次喝水她都会要求多喝点,我现在明白了是怕让我们太麻烦了。(因为烧伤病人特别是休克期不能大量饮水,所以我们只会给予少量饮水)。到了傍晚时分她喉咙好些了,告诉我她是黑龙江人,这次是与她先生和20岁的女儿一起来杭州游玩的。她说:“在着火那一瞬间,我茫然了,头脑一片空白,大家都手忙脚乱,怎么也敲不开门窗。幸亏热心的市民帮我们从外面敲开了窗,我先生和女儿得救了,当时在烟雾中找不着方向的我,听到窗外丈夫对我的呼唤,我伸出双手,被大家三三四四脱出了车。”讲到这,她哭了,也许这就是生死存亡。我尽力安慰她,安抚她的情绪。看着他们一天天康复,我心里暖暖的,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在这里工作是辛苦的,同时也是美好的,因为有爱。爱,无处不在,爱,充满力量,有爱,就会有希望。我坚信明天会更好 

 

 

郑素红:

 行走在爱的路上

 

    2014年7月5日,突如其来的“杭州公交车起火事件”牵动了太多人的心。记得事发当天晚上,我在上前夜班,我们孙主任值班,接班后我收了两个新病人,新病人刚处理妥当,孙主任打电话来问还有几张空床位,叫我做好重病人收治准备,他还联系了ICU两张床位,说杭州有大批烧伤病人可能要送过来几个。在巡视病房时,病房里新闻上播着杭州公交车起火的现场直播,我看到后心里大概明白了几分。紧张中过了两个小时左右,孙主任说杭州病人不来了,但我们需要派人去杭州支援。就这样,我加入了赴杭州支援的队伍。

    那天夜班下班已经12点了,第二天早上就和我们科室的另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赶往杭州。一到浙二,熟悉了一下环境后就马上跟进他们的工作,协助她们护理病人。当时因为人员、物资、设备都没有完全到位,加上病人的病情又是休克期,所以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尤其是护理人员,一个人管两个或三个重病人。第二天就单独分管病人。上班是两班制,但每天上班提前一小时,下班延迟一小时或更多,连续工作时间都在14小时以上。

    浙二共收治了19个烧伤患者,都属于重症。在20多天的工作中,我护理的两个女病人,一个是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孩小月(化名),另一个是有个7岁女儿的张博士。这两个看似柔弱却又坚强的病人,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小月,这个小姑娘很怕痛,但是换药的时候,医生说给她用止痛药,她怕止痛药用多了不好,坚持咬牙挺过,晚上经常做噩梦,哭着醒来,我经常握着她的手,跟她说:小月,我在这呢,不怕,爸爸妈妈都在你身边。有一天,她听到收音机里说广州又有公交车着火,她哭着对我说:不要再有人受伤了,我难过。我听着心酸。7月24日,本来应该在学校填志愿的小月,却在手术台上接受第二次手术。

    张博士是北京人,这次她来杭州出差,带着她7岁的女儿一起来,7月5日下午带着女儿赶往机场打算回北京,可不幸就 发生在那时候。一开始几天,张博士情绪有点波动,有时候暗自伤感,她说女儿因为她经历了这样的事,都是她不好。伤心的时候她说:护士,你的手让我握一下。我听了这句话,突然觉得,虽然工作很辛苦,但真的是值得的,我觉得我是被她们需要的。我经常和她们聊一些开心的事,鼓励她们。经过我们医生、护士、各位领导、心理治疗师的关心和帮助、心理疏导,张博士的情绪慢慢稳定,她女儿在省儿保医院治疗,经常打电话给妈妈,母女俩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病情也慢慢好转,衷心希望她们,包括所有病人能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她们没有因为这件事而对社会产生厌憎,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关心着她们,这都是因为大家心中有“爱”。

 

刘文阳:

   2014年7月5日浙江杭州7路公交车纵火案令人痛心。为使伤者能得到迅速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我院派出专科医生赴浙医二院进行救治,作为烧伤科医生,我义无反顾加入救治队伍中。

   在救治支援这段时间,我尽快适应融入工作,虽然每天加班加点连续2-3台手术,一个个烧伤病人创面换药下来腰酸背痛超负荷工作运转,但是当病人以感激的目光和感动的语言时,就感觉什么辛苦都值了。这次救援对我来说业务上有了一个提升和磨练的机会,有幸和专家组共同讨论研究烧伤病人的诊治方案,使我学到了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专业技能,比如院感管理、水刀技术在烧伤手术创面上的应用及重症病人主要血流动力学系数监测(PICCO容量检测仪)等等,使我在以后工作中极大的帮助。

   虽然十分辛苦,但是这是一种责任和荣誉,它代表着绍兴第二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形象和心声。

 

张水良:

   我是7月14日到浙医二院的,看到的是19个严重烧伤病人,好多年纪很轻,有的是来杭州旅游的,有的一家3口都烧伤,烧伤面积都很大,很深,心理感觉压力和责任重大。很快烧伤科的韩春茂主任就下了任务,投入紧张的工作。主要以手术为主,每天手术量都在三四台左右。

   虽然我只是去支援一周,但我不会忘记那些坚强的病人和浙二烧伤科的全体医务人员他们比我们更累,更苦,有的医生三四天都不回家,因为心里放心不下,并且烧伤病人病情变化很快,所以他们以医院为家,坚守岗位,他们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后记:短短20天时间,我们的医疗救护工作暂告段落。救援人员带回来的是个人在技术、经验、历练上的积累与沉淀,而留在浙医二院的是我们二院人临危受命、不问付出、不辞辛劳、无私忘我,始终奋战在救治第一线的大爱无疆精神。

 

   

地址:绍兴市延安路123号 总机:0575-88055555 备案号: 浙ICP备09026471号-1 浙公网安备 33060202000753号
© 2025 版权所有:绍兴第二医院 All Right Reservde. 技术支持:汇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