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绍兴第二医院,有这么一位“傻”医生:面对一台难度和风险都极高的大手术,病人亲属偷偷录下术前约谈内容,给人“留一手”的不信任感觉,家人甚至同事都劝他慎重考虑是否接下这一手术,但救死扶伤的责任感让他“一意孤行”,为挽救生命而承受心理上的压力;他有一个习惯,但凡经手的大手术,一定要每天晚上去病房查房。一次,由于约好了和家人一起出游,得暂时离开绍兴几日,他甚至为此专门向病人请假……
他叫陈建尧,二院肝胆胰外科副主任、硕士、主任医师,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后备带头人,浙江省首届微创外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一位性格快人快语、充满职业使命感的医生。
信心
接下高难度手术
7月24日上午,记者如约来到绍兴第二医院采访,刚见上陈建尧,还没寒暄几句,他的手机铃声响起。“肺栓塞?这是严重的毛病。知道了,马上帮你们联系。”挂了电话后,陈建尧拨通邵逸夫医院相熟医生的号码,请对方尽量安排床位安排病人入住。
“没办法,我的手机简直就和热线一样,总是有各种各样的人来找我,问我专家门诊时间,要么就是需要帮着联系医院、医生之类的事。”陈建尧说,因为每一个电话背后,都等着一位病人。想到这些,但凡有人开口,他总是尽量满足对方的需求。
或许正是这种热心肠,让陈建尧在圈子里口碑颇佳。记者在他的办公室墙面上看到了30多面锦旗,这些锦旗要么称颂他古道热肠,要么赞叹其医术高明。其中,最近7月份的一面锦旗由胰腺癌晚期病人傅大妈所送,这个故事或许能说明陈建尧的一些行事风格。
“脸很黄,很憔悴,情况很糟糕。”陈建尧记得,傅大妈由于平时疏于检查身体,等问题全面爆发前来就诊时,状况已极其危险。此时,傅大妈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尽快做手术,切除病灶;不手术的话,身体状况将更快速恶化,她极可能只有两三个月的存活期。
经全面检查,傅大妈的这台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异常凶险,不但涉及到切除1/3胃、胆囊,胆管、2/3胰腺、十二指肠,部分小肠等多个脏器和淋巴结清扫,而且还要进行胰肠、胆肠、胃肠等多个消化道吻合重建,最困难的是肿瘤已经侵犯了大血管,可能要进行大血管部分切除后重建,难度和风险在普外科都属于最高手术级别,术后出现重大并发症的可能性极高。经院科两级领导、专家讨论,综合手术难度和风险,第一方案是请省城大专家到绍兴为傅大妈做手术。考虑到老人家家境一般,陈建尧提出,愿意个人帮着出一部分的会诊费。
可老人拒绝了。“我相信你,我想请你做这台手术。”面对老人的信任,陈建尧非常感动。可在其中一轮约谈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小意外。有其他病人家属偷偷告诉陈建尧,“你们谈话时,傅大妈的亲戚在悄悄录音,拍你的照片。”
“要录音,可以,但是这样的小动作,谁见了肯定不舒服。”陈建尧说,听说这个小插曲后,科室的不少同事私底下都劝他,医患关系原本就紧张,病人家属的行事风格,更是摆明了这件事的棘手,任何手术都有风险,索性不要接这台手术。
“我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经验。说实话,这台手术是有压力,但是还是比较有把握。”陈建尧作为医生,心里很清楚,一旦“推掉”了这台手术,傅大妈的性命堪忧。最终,他接了这台手术。
当时,这台异常困难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历时8个小时,共有10多个医护人员团队参与了手术,手术非常成功,病人术后恢复很好。傅大妈和家人们对陈建尧和整个医疗护理团队非常感激,分别送来了两面锦旗表示感谢。
爱心
结对资助病人女儿上大学
去年,马鞍镇的小陈姑娘陪着父亲来看病。在沟通过程中,陈建尧意外得知了小陈姑娘家里的情况,她是孤儿,被陈父收养拉扯大,养母早在多年前便离家出走,家里的条件非常差。
“医生,治好我爸爸的胆管癌还有几成把握?”小陈姑娘异常懂事,完全一副大人模样和陈建尧沟通,她甚至表示,如果父亲的病还是有希望的,她愿意把家里的老房子卖掉,给父亲治病。
当时,正值盛夏6月。聊完陈父的毛病,细心的陈建尧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不是快高考了么,小姑娘为了父亲的病来回奔波,不是会耽误学习么?他劝小陈,反正也不在乎这么几天了,让她回家安心考试,等考完了再带父亲来住院,到时候再详细沟通陈父的治疗方案。
小陈姑娘听了劝,带着父亲回了家。高考一结束,她和父亲又出现在陈建尧面前。这回,陈建尧安排陈父住了院。小陈姑娘告诉他,因为家里条件困难,她不打算去上本科了,转而选择能帮她减免各项入学费用的高职学校。
“除了学费,还要有生活费。我问她,还缺多少钱?”陈建尧说,自己也是为人父母的人,看到小姑娘这么懂事,心里真的有诸多感受。他特意和家人提了小陈姑娘的事,全家一致同意,和小陈姑娘结对,资助她读书。很快,全家人特意带上礼物和3000元的助学金送到了小陈家。
之后,陈父病重过世,小陈姑娘渐渐断了和陈医生的联系。“小姑娘很倔,我说会继续资助她读书,可她死活不同意。”陈建尧说,即便如此,小姑娘的叔叔也是他的老病人,每次见她叔叔,他总是会问起小陈姑娘的现状,默默关注着她。
尽心
每天看望大手术病人
“陈医生非常敬业,但凡他经手的大手术,不管有多忙,或者刚出差回绍兴,他每天晚上都要到医院来查房。”二院肝胆外科护士长陈烨君告诉记者,陈建尧不但自己以身作则,而且经常教导年轻医生,一定要对病人尽心尽力,人家把性命交给医生,不能辜负了这份信任。在他的带领下,肝胆外科的整个医护团队,都有了一种默契:大手术后的病人,得多关心关注,病情一有波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处理。
面对同事的夸赞,陈建尧显得非常淡定。他说,这是他从老一辈的医生身上学来的,更是和病人长久相处中得出的经验。
1994年,陈建尧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二院外科工作。在当时,老医生们的那种恪尽职守,爱病人如亲人的行医态度深深影响了他。在潜移默化中,陈建尧也坚定了自己的行医风格:既然选择这份职业,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到最好。
10年前,陈建尧第一次主刀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病人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虽然事先充分沟通,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可面对这样的结果,陈建尧心里还是挺难过。让他意外的是,病人家属非常通情达理。“我们相信你已经尽力,接下去,继续好好给我们治,尽人事,看天命。”病人家属甚至还说,陈医生,相信你肯定能在我们这个病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面对这样的病人家属,陈建尧还能说什么呢?他当然更加用心对待这位病人,每天晚上都去医院查房,询问病情,经过长达四个月的住院治疗,病人最终转危为安。这位病人在住院后期,情况渐渐稳定。此时,全家人原定一起出门旅游的日子已到,为此,陈建尧专门向病人请假,还给了一个红包,表示歉意。
“病人做手术,心里肯定害怕,顾虑或各种小情绪,医生多去问一问情况,一方面对病人来说是种安慰,另一方面也能第一时间掌握病人术后的最新情况,及时给出对应的治疗方案。”陈建尧说,20多年过去了,他一直不忘初心,坚信只要充分沟通、相互信任,医患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