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绍兴市及柯桥区组织部人才办、区卫计局以及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于2018年1月赴香港大学附属玛丽医院开展为期1个月的访问学习,这1个月的时间,在主要导师张丹图主任的指导下,进行临床研修学习,每天都过得紧张而充实。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附属玛丽医院是全香港地区最大的公立医院。李嘉诚医学院虽号称学院,但每年招收医学生的数量是100到150名,再加上香港中文大学招收的80多名医学生,香港每年毕业的医学生数量不超过250名,他们是真正的按需培养,奉行的是医学精英教育,所以严格控制医学生的招生规模。这一点,从港大医学博士的数量也可以看出,从1910年港大成立至今105年的时间,只有不到30人获得了港大医学博士学位。
进入香港大学,我首先拿到了一张港大玛丽医院的通行证,这个工作证里藏着个人所有电子信息。进入医院,需要这个工作证刷卡识别身份后方能进入。
在玛丽医院肝胆胰以及肝移植外科,带我的导师是学科主任张丹图副教授。在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玛丽医院的管理非常规范,这种规范不是口号,玛丽医院的规范是落实到每一个医疗细节中。以麻醉为例,核对病人身份是重要的环节,三方核对——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护士三方进行核对,这一点国内三级医院都做到了,但玛丽医院做得更细、更人性化。从接病人开始,医院都有严格规定,必须有一名麻醉医生、一名手术医生、一名护士跟随,而国内因为人手和资金原因,在人手安排上就没有这么全面细致了;接下来,在术前只要是意识清醒的病人,护士都会跟他握手,跟他交谈,问他姓名、年龄和相关身份信息,在正式手术切皮前、术后,手术室都严格遵循三方核对的原则进行,不会省掉任何一个步骤;最后,患者术后要从手术台挪移到病床,有专门移动病人的设备,整个不到3分钟的动作,医院都考虑得十分周到,不会让病人有丝毫不适。
让我体会另一个深刻的就是香港的井然有序。无论到哪里,几乎都要排队,而且队伍会很长,但是没有人插队,没有吵闹,一切都是那么的有秩序。医院里就诊更是如此,门诊病人都需要提早很多时间来进行预约,对于慢性病而言,手术基本上都需要等1-2天。凡有收入的香港公民都必须参加社会保险,按统一的标准缴纳保险费,按统一的标准享受有关福利,而不问收入多少,福利系统由政府统一管理实行。香港医疗保健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政府通过一般税收为医疗卫生融资,主要依靠公立医院面向全民普遍提供免费服务。而公立医院的医生也由香港的医管局统一支付薪水,根据每位医生的年资和等级,没有绩效工资一说,都是公开与透明,其收入是内地医生的几倍甚至几十倍。然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民对健康质量要求的提,医疗服务远远供不应求,排队问题严重是民怨的焦点。随之而来,私家医院和私家医生的兴起,专业学习这里的肝胆胰以及肝移植外科只有一个团队,科室不大,人员不多,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正规,无论是临床诊疗过程,亦或者临床科学研究,其正规程度,是我以前未曾见过,也是我们大陆医院所缺乏的。对于手术,是我们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我们学习的不仅仅只是手术技术,同时还包括手术团队的运作,尤其是护士、麻醉师和骨科医生之间的配合。这里的手术室人员配置让人羡慕,一个房间都好几个护士。
玛丽医院的病人分为公家病人、私家病人和VIP病人,公家病人是享受公费医疗的,这一部分患者是通过预约的形式来看病,做手术也要提前预约。私家病人是完全自己掏钱,不需要等。VIP病人的收费更高,而且有专门的病房和病区。公家病人和私家病人也是完全隔离开的。
成为玛丽医院的医生,除了要上6年的医学院以外,还必须经过6年的专科医师培训,这种培训由专门的培训机构负责安排,在香港各大医院进行轮转。在香港,医生是流动的,很少有在一家医院待到退休的状况出现。玛丽医院的医生工作一段时间,可以申请到别的医院,甚至可以到英国和新加坡医院,这都只需要上司写一个推荐信,如果对方愿意接受,该医生的全部电子档案会直接被调取到另一家医院,手续非常简便。玛丽医院的医生也可以在外面开诊所和私人医院,只要经过香港政府的批准。
在香港玛丽医院一月的所见所闻,让我亲身感受到规范两字的重量,在玛丽医院,一个手术光预案就要准备十几甚至二十几种,所有能想到的意外提前都想到了,正因为这种落实到每一个细节的规范,才让玛丽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都安心只做与医疗有关的事情,在这样的专心下,医疗水平就可想而知了。(肝胆胰外科 陈建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