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发烧去医院就诊,医生却说要先抽血化验,只是一个普通的感冒,为什么要做血常规检查呢?直接开点药吃不就好了吗?何必如此大费周章呢?
其实,小小的血常规检查也有大学问。感冒后进行血常规检查主要有以下两个目的。
明确病因。虽说感冒很常见,但是导致感冒的原因却有很多,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如果不做血常规检查,就很难判断感冒到底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还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而血常规检查如同一把精挑细选的“筛子”,能帮助医生从众多的病因中筛选出最有可能的病因,进而为明确病因提供重要依据。
对症治疗。若仅从临床症状上判断,很难明确感冒病因。血常规检查可以进一步查明确病因。不同病因引起的感冒,其治疗方法有所不同。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在治疗上主要以抗病毒为主,可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感冒,可用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但滥用抗生素治疗会导致细菌变异并产生耐药性,甚至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因此感冒后通过血常规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对症治疗尤为关键。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病毒和细菌感染,或者出现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免疫力下降而继发另一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这种情况就需要抗病毒和抗生素一起联合用药才能实现最佳治疗效果。
完成血常规检查后,看着化验单上密密麻麻的项目和指标,难免令人头昏脑涨。那么,血常规报告该怎么看?感冒类型又该如何判断?
一般来说,要通过血常规检查来判断感冒类型,主要看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变化。
白细胞
当白细胞发现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它们会快速通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入侵部位,将外来的病原微生物包围并吞噬。如果血常规中的白细胞升高,往往提示身体出现炎症,特别是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会明显升高;如果白细胞正常或降低,则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可能性最大。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作为白细胞的“指挥官”,能够识别、记忆并指挥其他细胞共同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会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