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1、大肠息肉属于癌前病变,要引起重视;
2、大肠癌早期确诊,手术效果好。
大肠癌变得越来越“年轻”
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就是一个例子
32岁的章先生风华正茂,曾在国外工作3年。近来,他经常出现大便带血,而且次数增多,总觉得拉不干净。开始,他以为自己得了痔疮,也没放在心上,症状重了就去药店买些痔疮药用,效果也不错,但慢慢地这些药都不起作用了,才到医院来。一检查,发现得了“直肠癌”,幸好手术还能切除。现在3年过去了,身体一切正常。
过去,我们总认为,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发人群。其实,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了,高脂肪(如肉类、海鲜)饮食多了,纤维素(如番薯、玉米、蔬菜)吃得少了,殊不知,这正是大肠癌高发的罪魁祸首。在我国经济水平较高的南方,发病率明显高于北方,而尤以经济最发达的江、浙、沪一带为甚。在全世界范围内,欧美国家小于40岁的年轻人大肠癌发病率占大肠癌总数的2.2-4.5%。而我国则高出此值4-10倍之多。据报道,最年轻一例大肠癌患者仅11岁。我省著名企业家王均瑶因“结肠癌”去世时年仅38岁。
和中老年相比,年轻人自认为身体素质好,出现便血、腹泻时往往认为一点点小毛病“扛扛”就过去了,或忙于工作、生意应酬等,不愿到医院检查,等到“扛”不下去时,肿瘤往往已处于晚期。有时即使去医院检查,也往往被认为是“痔疮、痢疾、结肠炎”等,误诊率可高达60-70%。同时,由于年轻人肿瘤细胞往往分化差、浸润能力强、恶性程度高,手术效果反而较差,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中老年大肠癌的1/4。因此,当排便出现异常时,千万不可疏忽大意。
发现越迟五年生存率越低
50岁以上人群最好每年检查一次
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属于癌前病变,绝大多数大肠癌来源于腺瘤。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也有一定的癌变倾向,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到50岁几乎100%发生一处或多处癌变。研究表明,腺瘤越大,癌变几率越高。据统计,腺瘤小于1cm的1.3%恶变,1-2cm的9.5%恶变,而大于2cm的恶变率高达46%。腺瘤变成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少5年,平均10-15年。不过大多数腺瘤可在肠镜下摘除而无需“开刀”。
大肠癌仍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案,术后总的5年生存率在60-70%左右,其中,第Ⅰ期的大肠癌生存率高达90%以上,而第Ⅱ期为65-75%,第Ⅲ期则下降到30-60%,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大肠癌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大肠息肉或大肠癌呢?很简单,50岁以上的人群,每年查一次大便常规,5-10年做一次肠镜检查。当然,去医院检查时,肛门直肠指检是必不可少的。而50岁以下的人群,特别是直系亲属中出现大肠癌患者,或者大便习惯、性状出现明显改变时,也别忘了及早去医院做这些检查。
作者宋新江为绍兴第二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专家门诊时间:周四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