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在德国求学的三个月时间转瞬即逝。我有幸成为全国第41批、浙江省第4批赴德国培训学习成员之一,非常感谢德中科技交流基金会(DCTA)和浙江省卫生厅国际合作处及医院给予的难得的交流机会,使我有机会能够深入了解德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风土人情。
维滕(Witten)
在为期三个月的德国进修学习期间,我被DCTA安排到维滕(Witten)。维滕(Witten)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一座城市,位于鲁尔区南部。同时维滕的人口数超过10万,成为一座大型城市,是德国最小的一座大型城市(2006年底)。
维滕市政厅
维滕这个城市不大,也没有什么著名景点。城市南部鲁尔河静静地流淌,城市内有一所私立大学德国维滕/黑尔德克大学(Universität Witten/Herdecke),它始建于1982年,创始人之一 Dr. Konrad Schily是德国著名政治家Otto Schily的兄弟。维滕大学是德国第一家私立大学,也同时是德国最大的私立大学。维滕大学的口号是 “develops and tests new form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s new curricula and novel approaches in research, and explores innovative paths in university organization.”它的很多独创的教学方法和模型已经被很多德国公立大学所接受并实践。维滕大学有大约1100名学生和400名教职员工, 其中90%为德国学生, 其他为外国学生。维滕大学也是德国第一家有传统中医药学的大学。
波鸿(Bochum)
波鸿是鲁尔区的4个总中心之一。波鸿是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鲁尔区中部的中心。这个拥有着38.7万人口的城市是该州第六大的城市。拥有超过30000名学生的鲁尔大学是德国最大的大学之一。此外波鸿还有著名的德国矿山博物馆,波鸿戏剧院,波鸿天文馆和最成功的音乐剧团星光特快。跨越地域影响力的体育协会以波鸿足球俱乐部(VfL Bochum)为首,每到周末来临的时候,在有轨电车、公共汽车和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中总能看到许许多多德国民众挤车去波鸿鲁尔球场观看德乙联赛,场面很是壮观,由此可见大多数德国人对足球的无比狂热之情。 我们共有14个学员住在波鸿schattbachstrasse78,44803一个独栋别墅中。房东是一个很有中国情结的67岁德国老太太,对我们来自遥远中国的医生朋友很有好感,对我们也很热情。在我们第一天刚到德国住处的时候,傍晚她亲自驾车带我们到波鸿市附近的超市去购买日常生活用品,路途上还不停地向我们介绍波鸿的一些街区、商店和咖啡店等,让我们能尽快适应德国的生活以了却思乡之苦。老太太对中国古代哲学很有研究,对中国的孔夫子、老子等思想家的观点和著作也有独特的看法,有时候会在闲暇的时候与我们聊聊这些话题,探讨儒家思想的精髓和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Schattbachstrasse78,Bochum 德国波鸿住处
维滕玛丽安医院(Marien hospital Witten)
Marien hospital Witten是维滕的一家教会医院,它隶属于ST.VINCENZ Gruppe Ruhr.集团。Marien hospital Witten医院位于维滕市中心以北区域,交通非常便利。从波鸿住处坐310路有轨电车可以直达医院,一路上风景非常漂亮,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绿色。路两旁的房屋都不高,基本上都不超过三层,常常淹没在绿色之中。Marien hospital Witten医院规模不算太大,全院计划床位数380张,医院共有10个临床科室和研究所,年诊疗住院病人17652人次,门诊病人35000人次。有8个手术间,年手术量11247台。医院的标识是一个蓝色的双十字,其具体的含义象征大家齐心协力,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医院的环境非常优美,四周没有围墙和大门,是开放式的建筑。走进医院的门诊大厅,迎面扑来清香的空气和浓浓的咖啡味,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显得十分温馨。不管你认不认识,总会有热情的朋友想你打个招呼“Guten morgen!”(“早上好!”),立刻就忘记了陌生的距离,让你深深地融入了其中和谐的氛围。医院的内部设施也是非常有特色:通过一个自动感应门(门边有告知,进入医院不允许使用移动电话)进入医院大厅,碰到的第一个窗口就是服务台问讯处,大厅里设置着书店、小卖部、咖啡厅等,还有电话亭、售卡机、取款机等便利设施。门诊的走廊上放置了许多软垫座椅,可以观看电视,医院的介绍、科室的介绍、主任的介绍,这些资料随处可得。医院的住院部大楼外墙呈暖暖的棕色调,窗明几净。窗外就是维滕市中心的主街道,车水马龙好不热闹。而户内和住院部病区的走廊则显得非常安静和干净,更有利于病人的机体恢复。医护人员要进入病房中查房,总是先敲门得到病人许可后方可入内,从而充分尊重病人的隐私,更加彰显医患关系的和谐。
与医院相邻的是一幢带有浓郁德国特色的天主教堂,它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其高高的塔尖直冲云霄,天气晴好的时候在阳光的映衬下看上去显得格外壮观。天主教堂宣扬的博爱、仁慈、救济理念已经深入到德国人的心中,医院有相当一大部分的维持正常运转的费用就来自于教堂所得到的善款捐助而来。医院里还有一个对外开放的幼儿园,医院里刚结婚不久的年轻的医护人员每每在上班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小孩托付到这里,一方面可以让小孩在幼儿园里尽情地玩耍,快乐活泼的成长,另一方面则可以让这些年轻的医护人员放下思想包袱、抛弃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为病人服务的工作热情中去,充分体现医院对员工的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理念。
Marien hospital Witten 医院外景
麻醉科 (Th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到达医院后DCTA给我指定的导师是Dr.med.Stephan Schulz(Chefarzt),他是一个对人非常友好且不乏幽默感的人。记得第一次在麻醉科见到他的时候心里难免有点紧张,毕竟这是我第一次出国学习,生怕自己的口语不算太流利以至于怕他不能理解我所表达的意思。看到他很友善地看着我并且把英语讲得有点慢,一下子就打消了我的隔阂和顾虑,因而我也就很放开地与他谈论我这次来德国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希望能固定一个带教老师并且能尽可能多地参与各种复杂疑难病人的手术。随着在医院呆的时间越长,接触到的医护人员越多,自己的英语口语也更加有信心, Schulz主任开始来教我学点简单的德语会话,有时会重复数遍让我记住。科室里的同事也很热情,有空暇的时候纷纷来教我学习德语日常用语和常用简单的医学专业词汇。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医院同事们的帮助,到后期快要结束学习的一段时间里,我已经可以非常自然地流利地问候病人和介绍自己,看到这一场景我的德国同行都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自己内心也感到无比高兴。入乡随俗,在德国能适度讲点德语这也是非常有礼貌的表现。
Dr.med.Stephan Schulz (Chefarzt) 我的德国导师
Schulz主任的团队包括1位主任医师,6位主治医师、2位专科医师和10个住院医师。麻醉科每年完成工作量大约是8100例数全身麻醉,3147例数区域阻滞麻醉。每个手术间通常是由一个麻醉医生和一个麻醉护士完成手术麻醉。每天早上交班结束后麻醉护士负责麻醉前准备工作包括麻醉药品的准备和麻醉机的检查等,而麻醉医生则负责临床麻醉的操作和术中麻醉的管理。麻醉的种类包括外周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和全身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通常是在神经刺激器或超声引导下完成,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尽可能地减少神经阻滞并发症的发生。椎管内麻醉包括连续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麻醉都是在病人坐位下完成的,这一点与国内麻醉操作的体位是不一样的。全身麻醉主要是气管内插管为主,短小手术有时会采用喉罩置入,但喉罩的置入是由麻醉护士来完成。Schulz主任精力非常旺盛,每天除了应对科室繁杂的管理工作之外,还需要亲自为那些购买private私人医疗保险的患者实施麻醉,一来可以保证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麻醉,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得到更多的报酬。Schulz主任除了熟悉临床麻醉外,还对麻醉后重症监护、疼痛治疗和急诊救治很有专长。
麻醉科团队合影
麻醉科医师除了担当临床麻醉的职责外,还要负责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术后危重病人的管理和参与医院院前急救的任务。在麻醉科学习期间我很有幸地做了一天德国的院前急救医师(Notfallmedizin)。德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密集的院前急救网络,高效率是其急救医疗服务的最大特点。德国院前急救服务是以急救医生赶往事发地点提供专业救治为主导、并有辅助急救人员消防队员参与的救治体系。随车的消防员既是急救车的驾驶员又是受过专业训练的护士,他必须会开放静脉输液和心肺复苏等操作。德国的院前急救体系与我们国家是不相同的,这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参与血管外科 DSA手术 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
麻醉科和手术室中有一个区域Coffee break room,它设立在手术间的楼上,每次上下班的时候都会经过这里。对一些有烟瘾的外科医生可以在这里尽情地抽烟,而对于麻醉科医生和手术室护士而言则主要是在手术间歇的时候可以来到这里品味咖啡、喝碳酸水、看看报纸,午间的时候他们可以在这里享用自带的午餐或沙拉面包等,这样不至于换衣服外出吃饭从而耽误手术的进程,方便自己的同时也有助于保证病人在术中的安全。我们一般会在中午时分(12点到13点左右)换上外出工作服到医院的自助食堂(Cafeteria)去享用西式的工作餐。刚到医院的时候还不太习惯吃又冷又硬的面包、冷的沙拉套餐以及每种荤菜或蔬菜都要添加甜的沙司(sauce),随着在德国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后,也渐渐适应了德国的饮食,学会了正确地使用刀叉和调羹,了解了在德国用餐的礼仪等。
麻醉科Coffee break room
关于德国医疗的感想与体会
(1)德国的医疗保险: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德国实行的是一种强制性的、以社会健康保险为主、辅之以商业保险的医疗保险制度,这种强制性的社会健康保险制度覆盖了德国91% 的人口,加之商业保险的作用,德国整个健康保险制度为其99.8 %的人口提供了医疗保障。德国医疗体制的最大特点是第三方付费。对每个参保人,一旦发生疾病,即可到有关诊所、医院及康复机构进行诊治,所产生费用由所投保的保险机构支付。因此,德国的医疗保障及服务水平很高。德国医疗保险体系是以法定保险为主体,同时,为体现多元化原则,私人保险也是德国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德国,公民就业后可视其经济收入多少,自由地在法定的社会医疗保险和私人保险之间进行选择。同时,公民也可在参加法定社会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加私人保险所提供的补偿保险险种。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由雇主和雇员各缴费50%,缴费率占工资收入的14~15%。对符合条件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雇员。其家庭成员(包括未成年子女)可一起享受医疗保险的各种待遇;而私人医疗保险则是缴一人。保一人。不过购买私人医疗保险则可以享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可以请科室主任医师给自己做手术和实施麻醉等。 (2)德国的医患关系和医护关系:在德国,医护人员对病人的关怀可谓无微不至。在他们的工作中处处可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处处可以体现出医学不仅仅是诊断和治疗,更是关怀和帮助的人文思想。“早上好”“对不起”、“谢谢”、“晚安”等礼貌语也是医护人员的常用语。德国的病人对医生非常信任,医生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把自己放心的交给主管或主刀医生。医生术中也无需跟病人或家属交待啥情况,出了并发症台上就处理了,不像我们有啥情况都要出去找家属交待,在病历上补充签字。相比我们国家,医患关系紧张,病人动辄就告医生,医生救治病人之后还往往面临被打骂、被控告甚至被伤害的风险。德国的医患关系之所以和谐,就是因为他们之间很少发生金钱的关系,病人看病不需要自己出什么钱,当然德国的病人可以指定某位医生给他手术,但他需要购买私人保险所提供的补偿保险品种。德国的医生与护士之间也是相互尊重的。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工作上的分工不同而已。根本不存在医师瞧不起护士,护士不理会医师的尴尬场面。医护关系也是非常和谐的。
(3)德国医院医护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德国人以严谨自律而闻名,德国的品牌即是良好质量的代名词。这一点在德国医务人员身上同样也得到体现,我所接触的医护人员的勤奋、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们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几乎看不到因工种差异而把情绪带到工作中的现象。德国医院严格有序的管理和医护人员高自律性,降低了医院的治疗风险。德国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严格细致。我在德国医院工作的3个月中从未见到医务人员上班迟到,护士治疗中出差错及上班时闲谈。早上7点半准时交班,每个医生都有一个小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天的工作。出入手术间自觉严格手消毒,进出手术室及时更换衣服,严格的无菌观念和消毒工作确保了无医源性交叉感染。
非常感谢省卫生厅和德中科技交流基金会给我提供的这么好的机会到德国学习深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够把在德国期间学到的知识和新技术运用于实践,更好地为病人服务!